1901年一千中国人为一个人迁徙海外建起一座城租借土地999年
1900年6月某一天,在马来西亚的古晋王宫里,一阵阵掌声打破了皇宫的森严和平静
金发碧眼的国王握住一位留着长辫子的中国男子的手说道。
英式雕花的木桌上躺着刚刚签订好的《垦约》
,男子端起旁边的极品红茶喝了一口,抑制住呼之欲出的心跳。
《垦约》为“中国近代以来与外国签订的头部个平等条约
那么该名男子是谁?他为什么与国王签订《垦约》?《垦约》内容又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份
。他生于晚清1849年,祖上世代务农,虽然家境贫寒,黄乃裳仍半工半读,学贯中西。
爆发,黄乃裳的三弟黄乃模与邓世昌带领的全体官兵壮烈牺牲。
至此,中国的国土已经被瓜分的差不多了。
黄乃裳集国仇家恨于一身,上京参加光绪帝推行的戊戌变法
,后被慈禧太后压制下去,变法失败。黄乃裳被通缉,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逃回福州。
“闽地苦瘠,丰年亦不足食,乡曲贫民,终岁啖红薯十室而九”
,大部分乡亲们都缺衣少食。甚至很多流离失所的农民被诱拐至国外当劳工,当时称为
“猪仔”是没有自由的苦力,是殖民者长期压榨的对象
。听闻“猪仔”的数量逐日增加后黄乃裳痛心不已。
经历过戊戌变法之后,他重新思考爱国救民的方式。于是,他
“因决往南洋群岛,觅一地旷人稀之处,可容数百万人为农业者,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不至稿饿而死。且以远女主之淫威,与夫专制之虐毒。”
1899年9月,黄乃裳拖家带口落脚在新加坡女儿家
婆罗洲岛西北部的砂捞越国王正在招募华人,而且政策优惠。
因此,他独自前往砂拉越的诗巫进行考察。
黄乃裳经过考察得知,诗巫三面环江,河流交汇处泥沙堆积成平原,地质肥沃,空气湿润,气候暖和,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与西方列强剥夺式的移民不同,当时的华人下南洋,多数以农贸经商为主
。华人的勤劳务实与不怕艰苦的精神早已久负盛名。因此,
国王拉者查理士·布律克二世对黄乃裳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至此,我们就看到了开篇中黄乃裳与拉者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垦约》的这一幕。
拉者查理士·布律克二世改革农场制度,在垦场设立“港主制”,签约的港主可以代理“拉者”处理农场的各种事物
港主对本农场的所有人员实施自治,拥有蕞高的自主权
能被孙中山怒赞的《垦约》条款一共17条,包含以下几条重要内容:
往来自由、信仰自由、言语自由、出版自由、设立公司商业自由、无服公役、无当兵义务
1000名垦农于1903年6月30日前抵达新福州
;拉者协助贷款用来支付垦农工资;并支付垦农路费,
拉者给垦农每人分3英亩土地,20年内无需纳税
从条约里可以看出,黄乃裳不仅要将这里建成一座适合中国人自己居住的城市,还要在这里建一个远在他乡所没有的自由之城。
将诗巫改成新福州是黄乃裳出于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新福州”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被彻底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举国共愤
相较于当朝置民于水火不顾,黄乃裳的救民之举无异于杯水车薪。
《垦约》顺利签订后,黄乃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新福州”准备迎接垦农到来的各项事宜
,比如,请人搭建临时住所,铺设生活设施等。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家乡。
等地召开垦农大会。向乡民宣讲《垦约》的自治管理条例。
招募大会瞬间在福州掀起舆论大潮,大家纷纷加入。
头部批就招募了600多人,分两次前往“新福州”
头部次一共去了72人,他们历经海上的艰难旅途之后,终于在1901年2月20日抵达“新福州”垦场。
第二批535人由黄乃裳亲自带领。一路上,
,于同年3月16日到达“新福州”。
在征得垦农们的意见之后,黄乃裳决定将3月16日变成“新福州”垦场的开工纪念日。
1902年1月,黄乃裳再次回国,从福州各县招募垦农511人,并于同年6月7日抵达“新福州”垦场
前后三批,垦场共计招募1118人,其中携家带口的有130人。由此可见,乡亲们对黄乃裳的高度信任,以及迫切摆脱窘困的殷切希望。
“新福州”农场初建时期,条件艰苦,百业待兴
。垦农们住在摇摇欲坠的高脚草屋,多人共挤一室。
甚至连吃饭的锅碗瓢盆都要几家人共用。
有的人分到的三亩地全都长满了树木,只能靠勤劳的双手一点一点开垦出农田。
人们也是状况百出,有的水土不服,有的生病甚至不治而亡
加上原始森林中各种毒蛇猛兽,瘴气等外部因素导致的意外状况频发。有个真实的例子,
当时垦农初来乍到,看到河里的水是黑色的,以为水有毒,弄得是不敢喝水,不敢洗澡,非常闹心
后来黄乃裳将河水拿去化验,才知道,
,水不但没毒,还可以除湿去热,垦农们这才放下心来。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乃裳事无巨细地带领着大家克服各种困难,顽强抵抗,开疆扩土,硬生生地建出一座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国城。
黄乃裳是有野心的,他在农场不仅建住房,信奉基督教的他还建了五所教堂和一所学校,修街道,开通商铺,兴建医院。有的地方修起了桥梁。对于内部管理,他成立议会推举代表和管理人员。
。这一举动开创了贫农集体移民的先河,引来很多华人争相模仿。如
广东邓恭叔1903年领导的“广东芭”垦场,1912年莆仙人创建的“兴化芭”垦场
1904年7月,黄乃裳因为不同意拉者在垦场内贩卖违禁药品,损害了当局的利益,拉者以偿还贷款相要挟将他驱逐出诗巫。
垦农继往开来,建设美丽“新福州”
黄乃裳虽然离开了诗巫,但是垦农们依旧延续他对“新福州”制定的发展思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多元化经营。
1904年,经过一系列尝试,垦农们发现诗巫非常适合种植经济效益好的橡胶
到1908年“新福州”人基本都种植了橡胶
700元一担的橡胶让垦农们乐得合不拢嘴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间,“新福州”的垦农靠橡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到1920年左右,福州人开始建公司,开工程,发展商铺,开拓运输行业,他们深深地在诗巫扎下了根。
除了橡胶,另外一个就是胡椒的种植
。得益于诗巫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胡椒种植也日益发展壮大。至今,
在胡椒出口行业,砂拉越的出口数量占据马来西亚出口总额的90%
诗巫依江而建,又临海仅100公里,近水楼台的地理环境促进了“新福州”人发展海上运输行业。
1937年,他们收购了一艘2000多吨的远洋轮船
,它成为新福州人的集体资产,取名叫“福州号”,奠定了诗巫轮船公司在运输业的发展基础。
头部代垦农深深扎根之后,就吸引到更多的福建人进行第二批的移民。
大约在1920年左右下南洋的那批人,大多数是凭着“三把刀”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
菜刀、剪刀和剃刀,意味着从事厨师、裁缝和理发师的工作
,大多数人在服务行业也做得如鱼得水。
1960年左右,福州人兴建木材加工厂
,九成的木材加工厂都是由华人开办的。
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努力,诗巫发展迅速,城市高楼拔地而起,公园亭台样样齐全,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往旅游。
诗巫已经成为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第二大城市
是砂拉越主要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人口20多万,其中华人占80%
《垦约》的自主权,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诗巫得到完整地传承。
在诗巫的福州人至今都讲着福州话,华文是每个孩子必学的一门语言。独在异乡,家乡的语言总是可以让人感觉那么亲切。
在诗巫,乡音就是一张约定成俗的门票,只要你讲福州话,大家都是自己人
碰到什么困难,“新福州”人总会拧成一股绳,相帮互助。
随着福州人在诗巫的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福州话顺理成章地成为当地的社交语言与商业用语。
走在诗巫街头,随处可见的中国传统建筑,丰富多样的福建小吃,耳听熟悉的乡音,仿佛身在“老福州”
福州人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同时非常注重教育。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垦农的第二代第三代对未来教育的投资以经不满足于诗巫一隅。
更多新福州人将教育放眼至科技更加发达的欧美地区
于是,从1960年开始,骨子里藏着不安分的福州人又掀起新的一波移民潮,他们闯荡在世界各地。
然而,福州人双手建起来的诗巫早已在日久相融中由他乡变故乡。
不管再移居何处,福州人对传统文化的情怀,对原乡的思念,都流淌在血液中。
“只要有海水流到的地方,就有华人在。”
千年临水,千里相系,隔山隔水,隔不断的家乡情。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一个人,建起一座城。
没有黄乃裳当初无畏先行的垦荒拓植就没有现在的“新福州”。一代又一代福州人勤劳进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应该被这座城市永远铭记,他们身上美好的品质应该永远传承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马来西亚厂房土地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