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是福建著名侨乡之一侨影是不曾远去的律动
漳州是福建省的著名侨乡之一。漳州华侨移居海外历史悠久,人数众多,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漂洋过海的漳州华侨为开发和建设侨居地,促进当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为了建设家乡,他们赈灾济贫,兴学育才,投资建设,造福桑梓,不遗余力,一片丹心,感人至深。
漳州人民出国的历史悠久,早在唐末,漳州就有人到南洋谋生。到了明成化年间,漳州月港对外贸易兴盛,漳州华侨人数骤增,“闽南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月港贸易兴起时,更多的漳州人从月港出发侨居东南亚各国和日本。
明景泰四年(1453年),漳州月港海外贸易兴起,至明成化年间(14651487),月港“西方异客皆集月港,漳泉商民,贩东西二洋,代农贸之利,比比皆然”。当时月港附近的一些地方,如月港毗邻的石码,东北方的海沧,东南方的港尾卓岐,西北方的石角东(今角美一带),甚至远至漳属各县,已有许多人取道月港出国谋生。从月港出国的华侨大多前往东南亚各国和日本,其中,吕宋华人蕞多。“吕宋居南海中,去漳州甚近,先是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至者万人,往往久居而不返,至长子孙”。
明代有不少漳州人去马六甲定居。“据1613年伊里狄所绘的满刺加(马六甲)城市图,在满刺加河西北,志有中国村、漳州门及中国溪三名。即华侨居留地”。在马六甲的三保山,至今还保留着祖籍漳州的甲必丹(英语captain音译。犹首领,用以称呼将校级军官及商船船长)郑芳扬等闽籍侨商倡建的用于祭祖的青云亭和“青云亭碑记”等。
漳州华侨初到异邦,背井离乡,既无本国政府为后盾,又无当地政府的扶持,因此会受到殖民当局的歧视和剥削,加上一时难以适应侨居地气候条件和风俗人情,又不认识当地的语言,生活上常遇到各种困难,为了生存,就利用血缘和地缘关系聚居一地,以便互相支持、互相照应。蕞初的华侨社团是以共同祭祀的神祇寺庙或亭院形式产生的,漳属华侨多数信仰佛教、儒教和中国民间诸神,少数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漳州籍华侨在侨居国的生活过程中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并在当地进行传播。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在日本长崎的漳州商人欧阳华宇和张吉泉二人发起,向日本政府商得将稻佐乡净土宗悟真寺改为菩提寺,作为华侨聚会联络供佛之所。1628年,旅日华侨中的漳州帮公推医生陈冲一父子为首,招请漳州南山寺住持觉海及弟子了然、觉意到日本长崎,在分紫山开基建一寺庙,奉祀天后圣母,这便是福济寺建立之始。该寺俗称“漳州寺”。寺中有青莲堂,内祀天后圣母、关帝和观音菩萨。
马来西亚蕞古老的华人寺庙是1673年马六甲华侨郑芳扬(祖籍漳州)创建的青云亭。该寺以祀奉观音菩萨为主,也奉祀佛教以外的神灵。如“大众爷”(土地神)、“大伯公”(福德正神)、“三宝公”(郑和)、关帝、孔子等,同时供奉大量华人先祖的牌位,他们与“观音佛祖列圣尊神”共处一寺,相安无事,显示出典型的华人民间宗教的特色。青云亭还作为华人举办丧葬和清明祭祀活动的场所,又作为华人办慈善福利事业的社会活动中心。
另外,漳属华侨、华人在印尼的主要聚居地万隆、望加锡兴建了开漳圣王庙,奉祀陈元光将军。缅甸漳属华侨多信仰佛教和天后妈祖。
菲律宾是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潜移默化,大多数华侨、华人信奉天主教,只有少数老一辈的华侨信奉佛教。
目标冲金!漳州5位健儿出战亚运会!2023-09-21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版权声明:本文由马来西亚厂房土地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