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怡保:走出国门的归属感与家乡的承诺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许多人都经历过离开故乡去往异国他乡生活的阶段。这种离开,不仅是身体的漂泊,更是心灵的寻找和归属感的重塑。近日,在一本探讨家乡与自我认同的作品中,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深刻地表达了对她故乡怡保的复杂情感。在她的记忆中,怡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承载了岁月的凝视和久远的承诺。
黎紫书在创作中描绘的锡都,实际上是她心中永恒的故乡怡保。长大后,她因追逐梦想而远离家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所带来的不仅是对新生活的适应,还有对故乡的重新审视。在访谈中,她提到:“年轻的时候,我很嫌弃这个地方不变,它死气沉沉。可是现在年纪大了,每一次回去怡保我都很欣慰它没有变,我就觉得这是家乡对我的承诺。”这句话道出了那些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个看似无趣,变化不大的地方,反而成为了记忆中的一部分,成为归属感的象征。
所谓“死气沉沉”,更多地反映了年轻时对生活的急切与追求,每一个年轻人的心中,都会有一块渴望探索、改变的土地。而在经历了外界的纷繁变迁后,家乡的那种稳定和不变却相对显得珍贵,仿佛是生活浮躁中唯一的港湾。
在再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时,黎紫书感受到了一种治愈的力量。回到熟悉的猪肉摊贩那里,她被摊贩用粤语询问:“你很久没来了,去哪里了啊?”这一刻,她不仅是一个书籍的作者,更是个体与文化的桥梁,承担着家乡与外部世界的连接。
在与黎紫书的交谈中,家乡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与视角。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与故乡互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个人叙事。在黎紫书的眼中,怡保的沉静与古老,显然是一种独树一帜的魅力。这种魅力在她的作品中得以传递,她通过书写将家乡的故事与城市的面貌展现出来,与读者分享那份沉静中的细腻与真实。
黎紫书身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对语言的使用与变迁也深刻影响着她的创作。作为马来西亚的华人,她的生活环境颇具多样性,马来语、粤语和英语构成了耳熟能详的日常交流工具。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不仅塑造了她的语言能力,也为她的写作增添了层次感。
“多语言环境的天赋?”在谈到语言学习时,黎紫书提到,虽然她的德语进步神速,但真正让她感受到记忆的温度的是那用心在家乡浸润的方言。方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情感和记忆的连接点。在离家后的岁月中,她从未抛掉那段影像,那是她不断追寻的身份自觉,是对自己文化归属的反思与召唤。
黎紫书的小说《流俗地》,首次出版于2020年,以盲女银霞的人生为主线,讲述了怡保这座城市的市井风俗。利用银霞的视角,作者勾勒出了一幅马来西亚华人世界的独特蓝图。小说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折射出社会的复杂命运与人们的韧性,展现了普通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坚韧与温情。
在这次访谈的蕞后,黎紫书还为想要游览怡保的朋友们提供了她的“私人攻略”。从美食到人文,再到自然景观,怡保的一切都在她的描述中显得独具魅力。作为一个经历者和叙述者,她用自己的方式把故乡的美好与故事传递给了每一位倾听者。
从“死气沉沉”到承诺的回归,黎紫书的旅程展现了故乡与自我的深刻关系。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故乡不再是单一的地理位置,而是承载着个人故事与情感的生动空间。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当思念涌动时,故乡总会是心灵的归宿。正如黎紫书所说,家乡给予了她一种承诺,而每一次的重返,也是在重温这份承诺的旅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马来西亚厂房土地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