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填海工程是‘倒钱落海’那么新加坡政府早已破产……”!
原标题:“如果填海工程是‘倒钱落海’,那么新加坡政府早已破产……”!
今年的香港特首施政报告,令人耳目一新,不是小恩小惠地为所有的政策局所负责的范围提供多一些支持,而是大刀阔斧的改变:
*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10月10日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重点提出填海造陆计划。
这其中就包括“明日大屿”1700公顷人工岛填海计划,7成土地将用来兴建公共房屋:
‘明日大屿’人工岛填海计划,将在香港外海的交椅洲及喜灵洲附近分阶段填海,建造合共1700公顷的多个人工岛,将规划兴建26万至40万个住宅。
人工岛上的住宅有七成会是公营房屋。据估计,填海涉及费用至少达4000亿至5000亿港元。
* 香港平均住房面积不到19平方米,房地产商还不断推出更小更小的住宅,有人同情地评论道:“香港住不下胖子。”
房屋政策是香港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
填海解决问题,却遭反对派强烈质疑……
在港英时代,香港不少土地都是靠填海而成的。
港英政府选择填海造陆,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政府征地,反对声音很大,郊野公园又不能动用,填海造陆的成本也许比赔偿给受影响的棕地、农地及其他土地业主的成本低。
但是,1997年回归后,特区政府就很少再提填海,机场兴建第三跑道的填海工程有反对派以环保的名义反对。
通常,环保分子提出反对的唯一理由是填海破坏海洋生态,迫使香港海域常见的海洋生物离开香港海域。
不过很多香港人却问道:当人没地方住的时候,要照顾人还是香港海域有没有这些海洋生物?
况且填海并没有杀死海洋生物,只不过使到原本在填海范围内活动生活的海洋生物搬家。
其实,所有的反对派一定反对填海,理由是他们不希望特区政府通过填海取得土地以建房屋,他们希望香港特区长期面对房屋短缺的问题:
房屋短缺带来不满,越多的不满就能为反对派带来选票,而面对特区政府这一次的大规模填海计划,反对派明白以环保为理由的声音是不足够的。
这一次反对派提出来的反对理由是指填海工程耗资庞大,会淘空香港特区政府的储备,他们甚至以“倒钱落海”来形容填海。
对此,不少香港的有识之士表示,很难想像香港竟然有如此愚蠢的反对派人物,指填海是倒钱落海。新加坡在过去50多年,年年填海,每一天都在填海,填出的土地超过2万公顷,是林郑月娥计划中的1700公顷的许多倍:
——如果填海工程是“倒钱落海” ,新加坡政府早已破产,填海而得的土地是有价值的,是远超过填海所需的成本,可惜反对派竟然愚蠢到这个地步。
据香港媒体报道,以平均来说,新加坡的人均居住面积为30平方米,是香港的14.96平方米的两倍之多。
香港政府常常抱怨说没有土地发展房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曾任建屋发展局局长、市区重建局局长的新加坡著名城市规划师刘太格,研究新港两地城市规划后一语戳破:
你们(香港)是有很多地的,蕞大的问题是政府拿不到土地。
新加坡学者认为香港的土地都流到私人发展商手里了!
新加坡学者认为香港政府没有长远规划,而新加坡的长远规划是多层次的规划体系!
刘太格甚至在1989年时,就为新加坡政府制作了一份远及100年的概念规划!
新加坡能够把国民的居住问题解决得这么好,除了靠政府愿意拨出财政资源,去兴建组屋外,还得成功地觅得大量土地作兴建房屋用途。
新加坡的面积比香港还要小35%,他们主要靠填海造陆来解决土地不足的问题。
* 扩大领土的必要性,很少会受到新加坡人民的质疑,譬如拥有享誉国际的滨海湾金沙酒店无边际游泳池,也是坐落在填海造陆的土地上。
在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的世界,新加坡一定要成为一只‘有毒的虾’。——李光耀,新加坡开国总理。
自从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新加坡政府就非常意识到国土狭小(581.5平方公里)这件事,也不断向人民提醒新加坡的迷你有多么不利于这个国家的竞争与发展。
透过如此忧患意识的培养,新加坡政府将这样的论述升华到人民应当如何与政府“共体时艰”。
扩大领土的必要性,很少会受到新加坡人民的质疑,举例来说,樟宜机场本身就是建设在造陆之上,上文提及的金沙酒店与大榴梿滨海艺术中心周遭的区域,也都是填海而成。
新加坡的土地计划以半个世纪为期来策画,每十年会进行一次检讨。
在2030年以前,新加坡政府预计让新加坡的国土大小提高到300平方英里(777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的蕞新统计,目前新加坡的面积为719.2平方公里,换言之,在接下来的十三年间,新加坡将会创造出五分之一个城市的面积。
国际旅客常到牛车水的麦士威美食中心,造访知名的天天海南鸡饭,隔了一条小巷,就是鲜少人会发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Singapore City Gallery)。
这个免费参观的博物馆,向来自全世界的旅客展示新加坡的野心,整个主题以“small island”(小岛)与“big plans”(大计划)贯穿。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展区里头,规划此馆的都市重建局不避讳地展示新加坡预计如何填海造陆。
无限的梦,有限的砂,却没有向困难让步!
新加坡填海造陆亦面临“外部压力”……
* 新加坡,世界上填海造陆比例蕞高的国家之一,多达22%的国土透过填海而成,现在面临柬埔寨政府宣布停止贩售砂石;这个一向以注重生态保育之“花园城市”自居的城市国家,遭指控间接导致邻近国家的环境恶化。(图片来源:法新社)
为了增加人口,新加坡除了提供大量优惠政策鼓励高质素的国民(大学学历)生育外,还向海外吸纳优质人才。
新加坡民间对此有抗拒情绪,担心分薄新加坡的资源,以及会对其造成负担。
但新加坡政府并没有完全“顺从”民意,反过来批评这种意见缺乏视野,坚持政府施政以国民的长远福祉为依归。
新加坡要容纳七百万人口,还需填海50平方公里以上(接近要填出一个澳门一样大的面积)。
新加坡政府要这样做,内外都有不少阻力。环保人士认为这样会破坏海洋生态,剥夺了很多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又会影响水流,改变原有的自然海岸,甚至会妨碍排污,威胁城市居民的健康。
马来西亚与印尼都担心新加坡如果不断填海的话,总有一天把领土扩大到贴近他们拥有的邻近新加坡的岛屿,损害他们的领海权益。
马来西亚在2003年的时候,已为此事把新加坡告上国际法庭。印尼亦在2007年开始禁止向新加坡输出泥沙与石头。新加坡愿意加价,印尼也不为所动。
* 马来西亚针对新加坡政府在大士(Tuas)的填海造陆,告上国际法庭,控告新加坡侵犯领土及破坏柔佛海峡的海洋环境。(图片来源:路透社)
新加坡地势平坦,不能学香港那样,移山去填海,连填海用的泥沙也要向外国购买。
由于从邻国购买能节省运输成本,马来西亚与印尼曾是新加坡重要的砂石供应国,不过,随着新加坡长得愈来愈大,这两国开始担忧:有朝一日,新加坡的土地会非常贴近马属与印属岛屿。
马来西亚政府很快就制止地方政府这样做。后来转向印尼,现在连印尼也不卖了,唯有转向越南与柬埔寨。
* 2007至2015年间,新加坡一共从柬埔寨进口了7亿5200万美元、7200万吨的砂石。(图片来源:美联社)
柏林经济法学院(Ber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Law)的学者Maria Franke,在她2014年的研究报告中抨击,榨取自身砂石卖给新加坡的国家,印尼、柬埔寨或越南,都是这个区域中的开发中国家。
然而这个输砂的贸易过程,却没有让这些国家变成更有发展。
相反地,他们在许多方面承受诸多成本,结果却是将新加坡送到更高的位置:新加坡忽视砂石出口国的社会经济成本,以便于自己有更进一步“廉价”的成长,在通往核心大国的梯子上,爬得更高。
由此可见,新加坡填海亦非没有困难,只是新加坡政府为了人民的福祉,没有向困难让步吧了。
所以香港政府有丰厚的财政储备,亦愿意拨出更多的资源去兴建公屋和居屋,所欠缺的只是土地,如果能学新加坡那样大量填海造陆,要改善香港人的居住环境应不会有太大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马来西亚厂房土地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